據CSPPLAZA平臺會員單位——浙江可勝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可勝技術”)消息10月16日上午,可勝技術格爾木350MW塔式光熱發電項目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爾木市烏圖美仁光伏光熱園區舉行開工儀式,標志著全球單機規模最大、鏡場反射面積最大、儲能規模最大、年設計發電量最高的塔式光熱發電項目正式開工。該項目建成后,將進一步提升我國在光熱發電領域的技術實力與產業水平,為光熱發電向大規模、低成本、智能化發展提供重要示范。
據悉,該項目總投資約54.35億元,采用可勝技術完全自主研發的塔式熔鹽儲能光熱發電核心技術,實現了多項重大技術創新突破。項目采用三塔一機設計方案,配置14小時熔鹽儲熱系統,鏡場總面積約330萬平方米,計劃于2027年9月底前全容量并網發電。項目建成后,預計每年可產生清潔電量約9.6億千瓦時,相當于節約標準煤26.34萬噸,減排二氧化碳72萬噸。
作為青海省打造國家清潔能源產業高地的關鍵項目,該項目投運后,將有效發揮光熱發電在電力系統中的調峰、調頻與應急備用等作用,顯著提升青海省電力系統的靈活性與高峰時段的電力供應能力,為區域電力穩定供應提供堅實保障。同時,項目的建設與運行,將在光熱發電技術、裝備、工程與運行全產業鏈層面積累重要經驗,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青海方案”與“中國樣板”,引領全球光熱發電產業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
當前,全球能源結構正加速向綠色低碳轉型,光熱發電憑借其綠色低碳、靈活可調、電網友好等技術優勢,迎來歷史性的發展機遇。“十四五”以來,在風光熱一體化項目開發浪潮的推動下,我國已成為全球光熱發電新增裝機的絕對主力,行業的活躍度和影響力持續提升。截至2025年9月,我國已建成商業化光熱電站21座,累計裝機約1.57GW,產業呈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
隨著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的深入推進,新能源占比的持續提高,電力系統對支撐性、調節性電源的需求日益迫切。在這一趨勢下,光熱發電的價值愈發凸顯,其角色定位正從“補充電源”逐步轉向“支撐性電源”。而縱觀全球光熱發展歷程,電站裝機規模以50MW至100MW為主,規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系統作用的發揮。
青海格爾木350MW光熱發電項目的啟動,實現了單機規模與儲能規模的雙重突破,已真正具備作為靈活調節電源,支撐更大規模風電、光伏并網運行的能力。
未來,光熱發電將有望在“沙戈荒”等大型清潔能源基地中逐步替代傳統煤電機組,成為構建高比例新能源電力系統的重要支撐,為電網安全穩定運行與國家雙碳目標的實現提供堅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