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環保在線 | 0評論 | 8811查看 | 2017-02-23 10:24:00
2月17日(ri),聯合國開發(fa)(fa)計(ji)劃署(UNDP)在(zai)北京(jing)發(fa)(fa)布(bu)了《中國碳(tan)市(shi)場(chang)研究報(bao)告2017》。UNDP報(bao)告顯示,中國碳(tan)市(shi)場(chang)的(de)啟(qi)動(dong),將(jiang)更廣(guang)泛地發(fa)(fa)揮碳(tan)金融對于控制溫室氣體排(pai)放(fang)、推動(dong)能源轉型所發(fa)(fa)揮的(de)積極作(zuo)用(yong)。而中國碳(tan)市(shi)場(chang)將(jiang)覆蓋40億噸二氧化碳(tan)當量(liang),超過(guo)歐洲碳(tan)市(shi)場(chang)的(de)兩倍(bei)。
據世界銀行測算,全球二氧化碳交易需求量預計為每年7億至13億噸,由此形成一個年交易額高達140億—650億美元的國際溫室氣體貿易市場。2017年,我國將在全國范圍內實施碳排放權交易機制。
據預測,到2020年,全球(qiu)碳交(jiao)易(yi)(yi)總額有望達到3.5萬億美元,將超(chao)過(guo)石油(you)市(shi)(shi)場(chang)(chang)成(cheng)為(wei)第(di)一(yi)大能源(yuan)交(jiao)易(yi)(yi)市(shi)(shi)場(chang)(chang),而中(zhong)國將成(cheng)為(wei)全球(qiu)碳排放權交(jiao)易(yi)(yi)第(di)一(yi)大市(shi)(shi)場(chang)(chang)。該(gai)報告編寫(xie)小(xiao)組長、北(bei)京環維(wei)易(yi)(yi)為(wei)低碳技術咨詢公(gong)司執行董事毛洋(yang)說,由(you)此可見,不(bu)論(lun)在全球(qiu)還(huan)是在中(zhong)國,碳交(jiao)易(yi)(yi)市(shi)(shi)場(chang)(chang)都將成(cheng)為(wei)潛(qian)力巨大、充滿機會和(he)挑戰(zhan)的(de)新興金融與貿易(yi)(yi)戰(zhan)場(chang)(chang)。
圖:2100年全球碳排放預測
我國碳市場進入發展“快車道”
UNDP報告顯示,全球和中國的碳市場建設全面進入“快車道”。
截至去年10月,全球約有40個國家司法管轄區和超過20個城市、州和地區進行了碳定價,覆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達到70億噸二氧化碳當量,約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13%。過去10年中,碳定價機制覆蓋的全球排放已增長了3倍。
在已經提交國家自主貢獻(INDC)國家中,有超過90個國家提及了碳定價措施,包括碳交易體系(ETS)和碳稅等。在INDC中聲明正在計劃或考慮采取國內或國際市場機制工具的國家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占全球排放量的61%。這些國家中的大多數,要求從國際碳市場中獲得資金和技術支持。正計劃或考慮使用市場機制的國家中,其中有3個國家是世界前五大排放經濟體。
我國開展碳排放交易試點工作從2011年啟動,北京、天津、上海、重慶、深圳、廣東、湖北七個省市地區在2013—2015年開展試點工作。目前試點7個省市覆蓋的碳配額總量近13億噸。
去年,國家發改委發布了《關于切實做好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啟動重點工作的通知》,對全國碳市場建設作出統一部署,要求確保在2017年啟動全國碳市場。預計今年,啟動統一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后,將有8大行業的7000—8000家企業納入全國碳市場,形成一個覆蓋30—40億噸碳配額的市場,中國也將成為全球第一大碳市場。
UNDP報告預測,今年碳定價機制覆蓋的全球排放份額將出現有史以來最大幅度的增長。如果中國能在今年完成碳排放交易系統的構建,那么碳定價機制覆蓋的碳排放占全球排放份額可能從當前13%增加到20%—25%。
大部分經濟體已實施碳定價
到今年初,全球經濟體的大部分已經實施碳定價,形式包括碳排放交易制度、碳稅和兩者的綜合。但在現有機制內,碳價格的變化范圍仍然很大。據統計,去年每噸二氧化碳當量價格跨度從不到1美元到131美元,大約有3/4的排放量價格低于10美元/噸二氧化碳當量。
實現內部碳定價的企業數目也有所增加,去年比2014年增加了3倍。這些企業內部所使用的碳價格變化范圍也較大,每二氧化碳當量價格從0.3美元到893美元不等,其中大約80%的排放定價范圍為5—50美元/噸二氧化碳當量。
UNDP報告稱,中國跨國公司的運營和投資遇到碳定價相關的風險,包括履約風險和價格風險。不熟悉履約要求可能導致高昂成本,即使不履約的罰款通常能在最后一分鐘通過現貨市場購入避免。然而,無法回避的碳價位可能很高,尤其是那些資源密集型行業。不同國家有不同政治要求下的操作復雜性以及碳交易和碳稅體制的組合,都要求在集團層面上管理得很好的方法。
從螞蟻森林看,業內人士表示,產品初期通過公益基金會購買個人碳賬戶所積累“綠色能量”的辦法,將其轉化為植樹行為,未來將參照國際上一直通行的自愿減排(VER)交易機制開展VER減排項目交易,鼓勵有社會責任的企業和個人購買。下一步,如果個人碳減排活動能夠形成國家認可的方法學并納入中國自愿減排項目(CCER)類型,將能成為以后個人參與碳交易的“碳戶頭”,參與未來碳市場的買賣與投資。
碳市場受國際局勢影響很大
1997年,全世界在日本開了一次氣候大會,簽訂了著名的《京都協定書》,規定了各發達國家的碳排放量指標。由于許多國家碳實際排放量低于分配額度,便將富余的排放量指標賣給碳排放量大于配額的國家。這就形成了一個國際碳交易市場。(簡稱碳交易)
目前全世界有四大碳交易所,分別是歐盟、美國、英國和澳大利亞。碳交易早期主要是配額交易,發展到后來,金融資本的參與,亦有期貨方式的買賣。
碳交易市場前景廣闊,根據世界銀行測算,到2020年,全球的碳交易市場規模可能超越石油市場成為第一大能源和環境權益類衍生品市場,市場規模約為3.5萬億美元。但是因為引入了期貨的買賣方式,使得碳市場受國際局勢影響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