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國家電網 | 0評論 | 4831查看 | 2015-06-11 14:39:00
重大裝備(bei)“走出(chu)去”近來在多個場(chang)合多次被提及。改革(ge)開放發展到今天,裝備(bei)制造(zao)業正逐漸成(cheng)為我國(guo)出(chu)口的(de)(de)(de)重要增長點。推(tui)動我國(guo)具有規模(mo)、技術(shu)等優勢(shi)的(de)(de)(de)重大裝備(bei)和富余產能走出(chu)去,實現互利共贏(ying),是(shi)推(tui)動我國(guo)產業升級、重構我國(guo)國(guo)際競爭力的(de)(de)(de)必然選擇,也(ye)是(shi)提升地區(qu)間(jian)合作(zuo)層次、推(tui)進(jin)國(guo)際產能合作(zuo)與有效利用的(de)(de)(de)必然選擇。盤古(gu)智庫學術(shu)委(wei)(wei)員(yuan)、一(yi)帶(dai)一(yi)路百人論壇(tan)專家委(wei)(wei)員(yuan)會(hui)委(wei)(wei)員(yuan)梁海(hai)明認為,通過“走出(chu)去”推(tui)動裝備(bei)企業做大做強,更(geng)能了解行業發展趨勢(shi),也(ye)能制造(zao)出(chu)更(geng)符合國(guo)際市場(chang)需求(qiu)的(de)(de)(de)產品(pin)。
《國家電網》:支持中國裝備走出去和推進國際產能合作,是中國經濟提質增效升級的關鍵舉措。經濟新常態下,您認為裝備制造企業走出去面臨哪些新挑戰應該如何取得突破?
梁海明:當前德國、法國和日本的裝備制造基本上是占據了世界裝備制造市場的大多數份額,尤其是高端市場的世界份額。
中國要突破,一是整體的裝備制造企業要轉型升級,可以投資乃至收購歐洲相關企業,以獲得先進技術,爭取在整體技術上早日趕上歐洲、日本。一些技術水平比較高,在國際市場上比較有競爭力的企業,則應精益求精,發展獨有的、核心的優勢技術;二是要主動尋找市場空隙,把重點目標首先放在發展中國家;三是提供物美價廉裝備制造的同時,提高配套服務及售后服務,以服務取勝。
《國家電網》:在您看來,“走出去”能給裝備企業帶來哪些發展機會和優勢推動裝備“走出去”在當下背景下有哪些意義?
梁海明:通過“走出去”推動裝備企業做大做強,更能了解行業發展趨勢,也能制造出更符合國際市場需求的產品,歐洲、日本的企業過去都是走這樣的發展模式。
只有中國企業全方位“走出去”,接受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洗禮,才能促使更多中國企業更具競爭力,躋身世界500強之列,才更有利于“一帶一路”戰略政策的順利實施,進而推動中國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
《國家電網》:就企業而言,“走出去”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梁海明:中國企業“走出去”面臨以下幾個難題:缺乏國際化領導人才、缺乏對投資所在國的多領域信息、缺乏走出去的成功模式、缺乏融資、要面對融資難等問題以及需要應對不同國家有不同制度、風俗、環保要求等需要注意的地方。
《國家電網》:有人認為特高壓是帶動中國裝備制造業走出去的“金色名片”,請問您是否同意這個觀點?
梁海明:同意。經過不斷發展,我國特高壓技術已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以此擴市場、創品牌、攢聲譽,增強國際市場話語權與影響力,提升“中國制造”新形象,這是中國裝備制造企業“走出去”的優勢之一,需要不斷鞏固優勢、發展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