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德令哈日報 | 0評論 | 4519查看 | 2017-08-01 18:42:00
2017年6月17日(ri)-23日(ri),青海連(lian)續(xu)168個小時(shi)使(shi)用光(guang)伏、風電(dian)(dian)(dian)和水電(dian)(dian)(dian)為全(quan)省供電(dian)(dian)(dian)的消(xiao)息(xi)火遍了能(neng)源圈(quan),這也是我國(guo)首(shou)次在省級區域范圍(wei)內實(shi)現(xian)較長時(shi)間100%清潔能(neng)源供電(dian)(dian)(dian),同時(shi)還刷新了此前葡萄(tao)牙電(dian)(dian)(dian)網連(lian)續(xu)107個小時(shi)全(quan)清潔能(neng)源供電(dian)(dian)(dian)的新記錄。
連續168小時、100%清潔能源、刷新世界紀錄……光環之下,引人深思的是,青海憑什么實現了這個業界鮮有的創舉?
在業界看來,青海能夠在國內首次試驗168小時全部清潔能源供電,主要得益于其良好的能源資源稟賦以及現實條件基礎。青海水(shui)電資(zi)源豐富(fu),太(tai)陽能資(zi)源得天(tian)獨厚,其中可開發(fa)利用水(shui)電資(zi)源2314萬千(qian)瓦、太(tai)陽能資(zi)源10億千(qian)瓦、風能資(zi)源7500萬千(qian)瓦,是中國重要的區域能源接續基(ji)地。
德令哈作為海西州海的首府,光照資源富集,水資源、土地、電網、產業等配套條件優越,是海西發展光熱發電產業的理想之地,隨著一批光熱示范電站的成功建設,以及空氣儲能、熔鹽儲能等先進技術推廣,德令哈市已基本構建起技術試驗-裝備制造-發電站為一體的新能源全產業鏈格局,將成為全國首個具備新能源全產業鏈集中發展的地區。
截止目(mu)(mu)前,德令哈市并網發(fa)電(dian)(dian)(dian)及(ji)試運行新(xin)能源裝(zhuang)機(ji)總(zong)量(liang)849MW。其中(zhong),26家光(guang)伏企(qi)業發(fa)電(dian)(dian)(dian)裝(zhuang)機(ji)容量(liang)740MW,光(guang)熱(re)發(fa)電(dian)(dian)(dian)裝(zhuang)機(ji)容量(liang)10MW。另有3家在建光(guang)熱(re)發(fa)電(dian)(dian)(dian)企(qi)業裝(zhuang)機(ji)規(gui)模為(wei)150MW,中(zhong)廣(guang)核太陽(yang)能開發(fa)有限公(gong)司50MW光(guang)熱(re)發(fa)電(dian)(dian)(dian)項(xiang)目(mu)(mu)、中(zhong)控太陽(yang)能發(fa)電(dian)(dian)(dian)有限公(gong)司50MW光(guang)熱(re)發(fa)電(dian)(dian)(dian)項(xiang)目(mu)(mu)、博昱新(xin)能源50MW光(guang)熱(re)發(fa)電(dian)(dian)(dian)項(xiang)目(mu)(mu)。
今年6月3日,青海清潔能源首度跨區外銷,全球最大的水光互補電站——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龍羊峽水光互補光伏電站,將外送江蘇20億度電。通過梯級水電、光熱的調節作用,青海成為國內首個可實現水電、光熱、光伏、風電之間優勢互補的地區,為電網提供連續、穩定、優質的清潔能源,將富余新能源電量送往中東部地區,破解了消納和外送等關鍵瓶頸點,蹚開發展清潔能源新路子。
青海依托科技創新,攻克關鍵技術,成功研制國內首套高海拔光伏電站移動檢測裝置,研發應用國際首套新能源并網實時柔性控制系統,建成新能源并網實時柔性控制等5個平臺,初步解決“白天用不完,晚上不夠用” “用電高峰時發不出”等難題。
同時,創新讓風光資源“風光”起來。在德令哈工業園占地3.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2.7萬片玻璃鏡子“精準定日”——我國首座投運成功的規模化儲能光熱電站。項目依靠自主研發的光熱發電技術,利用鹽湖里豐富的熔鹽資源儲熱來實現儲能,讓光能變成熱能、動能再轉化為電能,陰雨天和夜晚都可實現連續、穩定、可調度的電力輸出。
資料顯示,截至2017年(nian)5月底,青(qing)(qing)海電(dian)網總(zong)裝(zhuang)機(ji)(ji)容(rong)量(liang)2345萬千(qian)瓦(wa),其中可再生能源(yuan)裝(zhuang)機(ji)(ji)1943萬千(qian)瓦(wa),占該省(sheng)裝(zhuang)機(ji)(ji)總(zong)容(rong)量(liang)的(de)82.8%。目前,水電(dian)和光(guang)伏已(yi)經成為(wei)青(qing)(qing)海電(dian)網第一、二大電(dian)源(yuan)。
近年來,“消納難”“外送難”“調峰難”是制約新能源產業發展的瓶頸,而青海力解新能源“頑疾”,多方合作促清潔能源外送。為此,青海提出了全面創建綠色能源示范省,重點規劃建設海西、海南兩個千萬千瓦級可再生能源基地。根據規劃,到2025年青海新能源裝機規模達到6100萬千瓦,建成后,每年可向中東部輸送清潔電量1100億千瓦時。其中,青海省將在海西州重點推進以光伏、光熱為主的千萬千瓦級可再生能源基地建設。
根據《海西州國家級清潔能源示范基地建設實施意見》,“十三五”期間,海西州立足豐富的資源稟賦和獨特的區位優勢,以區域內近零碳排放和清潔能源跨區域消納為目標,探索新能源電力高比例外送及本地消納的可持續發展體系,重點發展太陽能熱發電產業鏈,將海西州打造成世界先進的清潔能源生產、送出、使用和技術創新、裝備制造、產業一體化示范基地,確保“億萬綠電向東送”。到2020年,新增600萬千瓦光伏發電(含50萬千瓦分布式光伏發電)、300萬千瓦太陽能熱發電、450萬千瓦風能發電裝機容量,通過±1100千伏特高壓通道外送清潔電力2000萬千瓦以上,實現新增電力100%來自可再生能源,清潔能源發電量占全社會用電量的90%以上。